对话“黔系列”:新华社品牌调研行,携手上海沪联走进贵州!

对话“黔系列”:新华社品牌调研行,携手上海沪联走进贵州!

共谋品牌发展计,贵州特色品牌扬!8月22—25日,为期四天的“黔系列”品牌推介会——“2019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走进贵州”系列活动于贵州市圆满落幕。

上海沪联公益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黔系列”品牌推介会的活动现场

“黔系列”品牌调研行走进贵州,这一活动在新华社平台全力协助下,将为持续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深耕厚植“品牌强国”、服务地方做出更有益的探索。

贵州省相关领导,新华社相关领导及代表、全国知名品牌企业负责人和国内主流媒体出席此次调研团外,作为新华特邀公益组织——上海沪联扶贫公益中心理事长曹磊先生、主任鲁成先生,以及上海农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先生等也加入了此次调研行列。

上海沪联扶贫公益中心与合作伙伴农佳

此次调研为“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行动的全面延伸、进一步探索贵州经济发展、品牌培育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上海沪联公益在这次调研中结合自身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同行的调研团队进行深度沟通,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贵州实际情况,总结经验为后续在其他对口帮扶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做好指引。

“村社合一”打造扶贫新模式

上海沪联扶贫公益中心与新华社一行调研团,一同走进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和何家坝村,调研党建引领扶贫模式及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调研中,上海沪联惊喜的发现正在实施的扶贫新举措,即在党建活动的引领下“村社合一”的扶贫模式,看到该村结合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民心党建为引领,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根本策略的正确导向。

作为专业的扶贫公益机构,上海沪联扶贫公益中心看到“村社合一”的扶贫模式备受启发,便与落地执行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了解这一扶贫新模式的具体细节,为未来上海沪联公益进行扶贫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精准扶贫、爱心助力”每个扶贫公益举措的落地实施都离不开社会各界公益人士的爱心,上海沪联也将持续整合更多社会公益力量,为对口帮扶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而努力。

灿烂的民族文化焕发新生

调研团走进位于大沙坝乡政府西北部任家寨村,同行的调研人员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淳朴的风俗人情,深深吸引。这个村的发展,见证了在党建的引领下,村内的思想解放情况和经济状况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上海沪联注意到,村民们在党建扶贫的举措下,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上海沪联公益从中意识到,想要扶贫举措能够顺利推进,必须秉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的制定扶贫措施,这样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调研团队一行还领略了源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个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神奇之州,33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特色文化聚集,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交相辉映与和谐共生使苗侗文化更具鲜明。上海沪联公益也将学习充分挖掘对口帮扶地区的文化特点,结合当地的风俗,创造性的将扶贫举措与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扶贫举措的科学性、合理性、创造性、可复制性,为上海沪联公益加快完成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曾经耳熟能详的话,如今正在成为现实。调研期间,上海沪联公益参观了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到当地通过“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传承与创新,能让更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的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上海沪联公益在调研中发现,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扶贫举措都以“党建引领”作为大前提,正因如此,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扶贫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民族文化旅游”与当地土特产资源相结合,这将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大的产业突破口。

“黔系列”品牌调研行总结

通过此次参与新华社“黔系列”品牌调研行走进贵州的活动,上海沪联公益结合自身开展的多项公益扶贫举措,对网络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品牌扶贫等创新的扶贫举措有了新的认识,从不同层面的解读这些扶贫举措,重新审视公益扶贫的核心,为即将开展的扶贫举措,指明了更加宽广的创新扶贫之路。

上海沪联公益始终秉持从一扩展到N, 用一个人辐射N个人, 用一个项目辐射N个项目,用一个善念辐射N个善念的“1+N公益理念”,此次受邀参与新华社“黔系列”品牌调研行,收获颇多,学习到了诸多可以借鉴的扶贫举措,持续影响上海沪联在精准扶贫领域的深耕,将公益扶贫的举措,切实的为贫困地区带去更多的可能,让建档立卡户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共建共享伟大的新时代。沪联互助,我们在行动!

本篇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贵州中心 李祥,新华网摄影记者 卢志佳、 周远钢,《中国名牌》杂志社李瀚伟,新华网无人机拍摄团队